7月3日,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第四届学术委员会2018年年度会议在京召开,学术委员会紧扣自然资源改革新要求,把脉土地科技发展新形势,共商实验室土地科技创新发展大计。
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第四届学术委员会2018年年度会议现场 (于洪奇 摄)
会上,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实验室主任郭旭东向学术委员会汇报了实验室总体工作。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作为土地领域第一个挂牌运行的实验室,过去五年,共主持承担科研任务36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16项,省部级科研任务20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7项,研制标准规范10部,获得知识产权34项。建成了6个常态化、业务化运行的野外观测基地,完成了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生态状况调查监测评估工作。实验室研发的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土地资源综合监测、土地承载力评价、不动产权籍调查等技术为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力支撑,研发的基于“互联网+”的土地智能APP应用系统和移动终端等产品提升了土地管理效率。
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主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白中科、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教授程鹏飞、北京大学教授冯长春、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宫辉力、清华大学教授顾朝林、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秀彬、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宋长青、武汉大学教授王静、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教授熊盛青、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研究员张继贤等学术委员会委员在听取汇报后,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坚持科技创新业务主线,在土地科技创新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所取得的成效,并从进一步深化细化研究方向、加强基础科研和理论研究、构建科技创新引领的开放共享新模式等方面纷纷建言献策。
“下一步,面向自然资源管理改革新要求,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要紧密围绕“大平台”“大团队”“大分析”“大成果”建设目标,打造土地科技协同创新大格局,切实发挥土地科技创新对自然资源管理事业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院长高延利指出,实验室要全面推进全国土地资源综合监测网络建设,打造规划院系统全国“一盘棋”的土地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土地科技创新“大平台”;通过广泛联合国际相关组织,国内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事业单位等土地科技创新力量,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土地科技创新“大团队”;与省级规划院、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在土地数据“大分析”、土地生态状况调查、村庄调查监测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形成品牌性、实用性“大成果”,逐步形成常态化协同攻关机制。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和高延利共同为各科研基地的科技骨干颁发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聘书,进一步充实实验室科研力量。清华大学教授顾朝林、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秀彬等学术委员会专家,以及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研究员曾珏、尤淑撑、张衍毓、汪晓帆、杨通等青年科研骨干做了主题报告。